[專欄]偕伴共尋一個人性中的家鄉

——參與觀察「台灣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協會」週年有感

【專欄/善耘隨筆】主筆/Annie Yang

2011年因緣際會,依著學姐的推薦、黃秉德老師的邀約,筆者接任台灣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協會的秘書長職務。坦白說,抱著隨順的心態投入其中學習,沒有任何預設立場。雖然協會組織章程明確述明設立宗旨與業務範圍,但對筆者這個NPO見習生而言,還是有些霧裡看花,只能期待透過自己的參與,理解一個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種種,並在其中找出得以補位的機會,期待透過自己的付出,讓組織運作更為順暢。

初期,藉由參與每個月舉辦的NPO公益論壇,開始與工作伙伴互動,而每個月一個晚上的論壇,著實跟著各領域中的NPO專家,遨遊在其專業的關懷領域中,發現到台灣各地存在許很多的善、美、真的關懷進行式,不是習於資本市場運作的筆者一時半晌得以理解究竟的,而一個晚上三小時,透過講者系統性的經驗分享,確實收穫良多。2011年NPO公益論壇,我們探討了企業志工投入偏鄉做線上課輔、食物安全與台灣農業的現況、社區營造經驗談、與發展遲緩兒的關懷、國際志工與專業志工投入經驗談等,然而這些領域與議題的設定,其背後存在哪些邏輯?其實不是筆者短時間可以串連起來的。

除了公益論壇之外,結合全家便利超商零錢捐的偏鄉課輔照顧,是協會2011年新增的專案,因為是第一次正式扮演協力平台,合作對象包含了數個性質及專業都不相同的機構組織,除了在地的NPO/NGO外,還有企業及學術教育機構等。由於兩地的NPO/NGO需求及組織能量不盡相同,如何在中間扮演好溝通的橋梁,引介適切的資源投入偏鄉課輔照顧工作,使在地NPO/NGO組織能量提升之外,如何將一年來的成果,透過系統化的量化指標及質性探討與報導,讓捐款大眾知曉,除了是企業投入公益所在意的責信義務外,也是本協會無法迴避的課題。雖然協力過程中充滿各種挑戰與實驗性辯證,但最終的目標總還是一致的──本協會期待透過偏鄉課輔照顧歷程,與在地組織共同成長學習,進而協助引進其他資源,開啟在地永續發展之產業建構機會,使就業需求得以被滿足、社會福利照顧得以更加完善。

從公益論壇到偏鄉課輔照顧,透過與協會工作伙伴不斷的對話,筆者終於理解到其中的脈絡。原來「偏鄉」、「永續」是我們這幾個工作伙伴累積數年參與觀察後所形塑而成的終極關懷。打從2007年起,公益論壇規劃一系列探討偏遠小學廢校之議題,理解廢校背後的結構性成因及其已見及預見的影響,原來國土利用失衡、台灣長期重工抑農的產業政策所產生的城鄉差距,是造成「偏鄉」最主要的成因。偏鄉就業機會短缺,人口不斷往都會集中,造成家庭功能弱化,學童因而缺乏照顧教養之資源。因此,如何讓在地發展得以永續的產業,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,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,而偏鄉課輔照顧則是協會扮演協力平台的一個肇始。

「人」是NPO的基石,在不斷與協會這些工作伙伴對話的過程中,筆者發現,原來「台北」是我們成長的家鄉,卻不一定是我們父母的家鄉,也就是,我們都是台北的「移民」!我們的父母有人來自宜蘭,有人來自台中、基隆,還有人來自對岸。而在廢校及偏鄉關懷的歷程中,我們有機會離開台北,走訪台灣其他鄉鎮,開始呼吸到與台北不一樣的空氣,感受不同的溫度,那個溫度可能是天氣,也可能是人情冷暖。或許,我們不約而同的試圖在公益關懷的路途上偕伴,尋找自己人性中那一個家鄉。如果,你同我們一樣,也在尋找心中的家鄉,歡迎與我們偕伴同行。

〉〉〉2012NPO公益論壇
〉〉〉101年雙東微笑~偏鄉•弱勢孩童課後照顧陪伴募款計畫

留言